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在开展创建美丽县城工作中,创新思路、科学谋划,加大力度、稳步推进,打牢“美丽县城”建设基础,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步步为营,让城镇居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祥云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的美誉,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年)开西南夷,因“彩云南现,县在云之南”而取名云南县。“云南”一词先为县名,继而为州名、郡名、省名延用下来,年因省县同名而改称“祥云”,设县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祥云城镇化水平很低。年,祥云县城仅有老城区,面积平方米,分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和八条叉街,为弹石街面,总长5.5公里,商铺为明清时代土木结构房屋,物资交流以街为市,道路狭窄,人流拥挤,城市管理一片空白。
自县城新区建设工程启动以来,祥云紧抓“1+6”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机遇,推动“大理祥云宾川”城市核心圈构建,坚持经营城市理念,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把祥云建设成为滇西中心城市副中心和生态园林工业城市。如今,县城区面积达17.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10.4平方公里,且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拓展,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构建宜居、宜游、宜商的城镇,提升城市形象,提高群众满意度,祥云县委、县政府坚持民生为本理念,规划、建设处处突出人性化设计,让市民共建共享城市建设成果。同时,围绕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积极将规划、建设、管理紧密衔接,以更科学、更严密、更具前瞻性的规划和更精心、更精致、更高质量的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狠抓规划编制,规划引领作用不断凸显。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实施了县城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整治规划以及县城新区、龙凤街片区、财富路片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3%以上;完成了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和县城排水专项规划等编制,实施了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全县村庄规划覆盖率达%。
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实施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垃圾处理场等治污项目建设及改造工程;修建了八里路、清红路、祥姚路、财富路等市政道路,实施了龙翔公园改造和祥和广场、楚大高速公路接点景观、县城夜景灯饰等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县城路网不断健全、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县城市政道路长度达42.57公里,道路铺砖率达94.8%;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吨,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94%;雨污管网总长约96.73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万吨,污水处理率达69%;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吨,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3%。
延续历史文脉,新区开发与老城保护同步推进。为切实加快县城的建设发展步伐,积极稳妥推进县城新区拓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的要求,通过几年的努力,实施了新区道路广场建设,完善了给排水、电力、通讯及雨污管网等附属设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新区建设成效显现,拓展了城市开发建设的空间,使县城的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得到了明显增强。在推进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祥云县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重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古城的保护和修复整治,按照“修旧如旧,原貌恢复,统一风格,政府组织引导,群众投资修复”的思路。自年7月以来,政府投资多万元,对鼓楼南街、西街、北街、东街进行了修复整治,完成长米的道路路面、排水、给水、电力、电讯的改造,共铺装青石板平方米,安装路灯80盏,放置盆景株,新建牌坊3座,对钟鼓楼进行了修缮;实施了东城门楼恢复工程,完成户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的房屋修复整治,带动民间投入老城改造资金1亿多元。老城鼓楼南街修复整治的实施,对保护祥云老城格局、文物古迹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保障老城可持续发展,使老城保护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起到积极的作用。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住房体系不断健全。从5年8月县房地产开发公司作为县内第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挂牌成立,开启了以市场为主导解决住房问题的新纪元。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先后建成一大批房地产项目,极大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
集镇建设稳步推进,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坚持以县城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广大铁路、楚大高速公路、祥姚公路等交通主干线和沿线的云南驿、下庄、禾甸次中心城镇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下庄中心小集镇、云南驿旅游文化五金加工为一体的商贸集镇、刘厂农副产品加工特色集镇、沙龙废旧物资回收基地、禾甸白族民居特色集镇及中心村协调发展的格局,实施了云南驿、刘厂、下庄、禾甸集镇提升改造和综合整治,集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美丽县城的打造,先后安装休闲座椅余条,路灯多盏,果皮箱0多个,开放公厕59座,清除城市牛皮癣等,让城市的功能得到完善,使县城更加宜居舒适。“在我身后是县城人流相对比较集中的祥云供销·佳和广场,它是我县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而实施的一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也是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县城居民张师傅说,佳和广场不仅是一个集旅游、购物、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心,而且还是县城居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通讯员陈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