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过民族贫困村脱贫亮丽名片云南祥云这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910787.html

“雾罩青山江水绿,村庄掩映畜禽肥。”迎着绵绵细雨,静观傈僳风情,祥云县东山乡小庄子村仿佛出水芙蓉,别有韵味。短短几年,这个小山村就从一个贫困村变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为“直过民族”贫困村脱贫,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祥云样本。

美化家园成为群众自觉   找准病因,把准脉搏“开药方”

小庄子村祥云县唯一一个山区“直过民族”贫困村。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贫困程度较深,是祥云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全村有傈僳族、彝族、苗族、汉族4个世居民族,其中傈僳族人(占总人口的61%)。总人口为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85人,

“年以前,小庄子村各方面发展都比较滞后,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据小庄子村党总支书记冯贵福介绍,村民们“种田只图肚儿圆,养殖只为换油盐”,村里交通信息闭塞,生产方式单一,文化素质不高,创新精神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小庄子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特色村寨引客来   祥云县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工作理念,建立县、乡、村“三级负责”责任制,聚焦精准扶贫,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找准教育、健康、住房、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病因。

聚焦精准,对症下药“拔穷根”

冒着严寒酷暑,顶着风霜雨雾,县乡两乡学员干部,从“智志”双扶入手,不断做好小庄子村思想、生产、卫生“加减法”,补齐基础设施、教育、健康、住房等“短板”。

易地扶贫搬迁点   “三增三减”除病症。挂包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采取会议宣讲、培训学习、入户宣传、外出参观等多种方法,教育、开导村民们立志向、长志气、壮胆识,增强商品经济意识、家庭理财意识和自强自立创业意识,减少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小进即满、自足即安的思想惰性;增强讲文明、树新风意识,以及“清洁家园”“清洁示范户”和“美丽庭院”评比力度,减少陈风陋俗、歪风邪气及脏乱差现象;增强科学种植、多元发展,“十指弹琴”能力,减少结构单一、靠天吃饭、粗放管理的种植陋习。

“补齐短板”固根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拉近与现代文明的物理距离,年投入多万元,修通了乡政府所在地妙姑村到小庄子村的妙小公路,整条公路全长54公里,陆续修通并硬化了村内道路和全部入户路,农用车可开到家门口;改善医疗条件,实现了医疗保障支付、免费体检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三个全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符合条件的农村养老保险、大病保险、财产人身组合保险“四个百分百”;改善住房条件,全村新建易地扶贫搬迁点一个,5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是随迁户,通过修缮加固和拆除重建,全部村民住房属于A、B级。

“智志双扶”强保障。改善教学条件,先后投入多万元新建了小庄子小学,让4名老师、39名学生在山窝窝里也能享有一流的教学环境。全村开展各种专题技能、转移就业、推广普通话培训16期,投入培训资金七万余元,培训人数达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小庄子小学还顺势开办了附属幼儿园,为适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冯贵福说:“村民们对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从‘大字不识也过了一辈子’转变成了‘我们的孩子要上幼儿园,没有老师自己出钱请’。”

新建幼儿园   转型升级,产业兴旺奔富路

百年核桃支起绿色屏障,青花椒挂满翠绿枝头,大片魔芋茁壮成长,成群的黑山羊如黑珍珠撒满山坡,膘肥体壮的肉牛正等待出栏……

近年来,小庄子村以贫困户增收为抓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增产、农民增收。据东山乡党委书记杨志才介绍,小庄子村按照“村有优势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发展理念,采用“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固定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核桃、花椒、魔芋、贡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以及家庭养殖业,实现了产业发展多元化的目标。

核桃绿了山乡富了村民   年小庄子村新发展魔芋亩、花椒亩、续断亩、青笋亩、核桃亩(核桃种植面积总计亩);养殖新品种肉牛头、18户建档立卡户养殖商品猪头,由云南龙云大有实业有限公司无偿提供给贫困户平均每户两头小猪,一年每户能增加0多元的收入。

贫困户变养蜂带头人   以龙头企业带动,贯彻落实“双绑”机制,通过企村结对,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全村外出务工98人,贫困户转移就业15户19人,政府引导性组织就业21人(公益性岗位),有效增加了贫困户家庭收入。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元。

近五年来,小庄子村从“脏乱差”变“绿富美”,从“石棉瓦”到“小洋房”,从“单一型”向“多元化”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底小庄子村退出贫困村行列,年底通过县级复核,各项指标均已达标;年全村22户85人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实现了贫困人口“清零”;年小庄子村被命名为第二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祥云县“直过民族”贫困村脱贫的一张亮丽名片。

云南网记者熊强通讯员杨丽芳杨思伟摄影报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7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