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偏方快 https://m.39.net/pf/a_4564815.html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的大理白族村寨,青瓦白墙,绿树繁花,精致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谐,宛如一幅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再配上村寨周围美丽的田野,构成了白族人民世代生息的家园。在这样的环境,繁衍生息,自然“记得住乡愁。”照壁,不只是一堵墙白族人民不仅勤劳智慧、尊师重教,他们还心灵手巧、想象丰富,充满浪漫、乐观的精神。大理民间一直有“人靠打扮,房靠陪衬”之说,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走马串角楼”的传统民居建筑中,那一堵绘有各种纹饰图案的照壁不仅起到了装饰上的陪衬作用,照壁上所题之字,也是颇有寓意。照壁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历史久远,久传不衰。通常,白族人家干干净净的白石灰照壁之上,除了要绘饰水墨画外还会题上四个大字,而每一幅照壁题字,都代表一个姓氏,一个故事,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家风。照壁被赋予“家风文化”,让白族的照壁不再只是一堵简简单单的墙。千百年来,透过这些题字,我们能感受到白族人民对家庭教育和传承家风文化的重视。照壁上的家文化家风正,则家庭和睦,邻里守望,英才辈出;反之,则子孙不肖,戾气横生。我国历来有重视家风建设的传统。例如,宋朝陆游的《放翁家训》、清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以及近代傅雷的《傅雷家书》等都体现了各自家庭良好的家风,其治家经验当下仍具借鉴意义。在大理白族人家,只要看到照壁上的题字,就能知道这家主人的姓氏,以及这家人尊崇什么样的家风家训。比如“青莲遗风”为李姓的家风,“水部家声”为何姓的家风,“工部家声”为杜姓的家风,“明道家风”为程姓的家风,“渭钓家风”为姜姓的家风,“绛帐家声”为马姓的家风,“濂溪世第”为周姓的家风,“瑞雪三槐”为王姓的家风等等。白族人喜欢把自己的姓氏跟古代的文人大贤联系起来,以此来标明自家有着非同凡响的家族历史,当然也有借此昭示人生、教育后人的意义。“百忍家风”是张姓人家教育后人的家风,源于唐代养生家张公艺的传说故事。据说张氏当时为寿张望族,至张公艺主持家政时,已经九世没有分家析产,举家数百人同灶共饮,长幼有序,和睦融洽,从未因家事发生过矛盾与争执。唐高宗东巡泰山时,曾亲自造访其家。问及治家之道,张公艺默而不答,只是接连写了百余个“忍”字呈上,意思是和睦家庭之道,在于相互体谅及忍让。高宗为之动容,大加叹赏,厚赏金帛而去。于是张姓将“忍”字作为家风代代相传,《张氏家谱》也成为“百忍家谱”,有些地方张姓祠堂称为“百忍堂”。白族张姓也通过在照壁上题写“百忍家风”,来弘扬“忍为高,和为贵”的传统人和精神,借以期盼“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望。“清白传家”是杨姓人家的家风。“清白传家”源于东汉杨震清白为官的故事。杨震一生清廉正直,为官时一直要求家人生活简朴、节衣素食。有人劝他为子孙后人置办一些产业被他严词拒绝了,他说:“让子孙后代被人称为‘清白吏’,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于是“清白传家”的家风就这样流传了下来。赵姓照壁上“琴鹤家声”的典故说的是北宋赵(biàn)为官清廉的传说故事。后世裔孙为颂扬赵氏先祖为官俭约、轻车简从,随身无金无银,只有一琴一鹤相伴的高风亮节而以“琴鹤”标额其堂,因此,“琴鹤家风”、“琴鹤之声”也就题在了赵姓人家的照壁上。白族民居照壁上的家风文化,不仅反映出大理白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示大理白族在汉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重视文化的修养,追求在家可作锦绣文章,低调做人,立世则能为国做事的人生目的。正如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言:“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传承好家风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庭美德是家风养成的基础。朴实、勤劳、勇敢、善良的大理白族妇女,素有母慈、女孝、妻贤的优良传统,在弘扬家庭美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大理州各级妇联组织将这些代代传承的“照壁上的家风”进行挖掘、整理、解读,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从而引领家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她们以大理州美德教育读本《春风化雨》为乡土教材,开展美德教育活动,促进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扎根千家万户。祥云县祥城镇城东社区完小罗雪莲老师说:“过去总觉得家风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通过妇联的宣传教育活动,我认识到父母身上那种坚守、严谨、谦逊、节俭、吃苦的品质,就是我们家的家风,也在我们身上打上了烙印,使我们终生受益。”巍山县妇联主席陈秀峰,在履行本职抓好家风建设的同时,从自家几代人对家的守候和家人之间的陪伴中,提炼出守候的家风。她在《守候的家风》一文中写道:“我从妈妈那里学习照顾奶奶,在父母年老之后照顾父母。为了照顾父母,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起来。在这忙碌中,让我更加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家的真谛,爱的真谛。这种守候、陪伴,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如今,大理老百姓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家家都建有美观大方、富有文化内涵的照壁。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写在照壁上的大理白族“家风”文化得到不断传承。来源:全国妇联网信中心文字:全国妇联网信中心记者樊文军图片:杨士斌王洪伟樊文军编辑:雷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