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枪就是草头王,老蒋鬼子青红帮

现代京剧《沙家浜》闻名遐迩,其唱段更是脍炙人口,广为传唱。其中,“战斗负伤离战场,养伤来在沙家浜。半月来思念战友与首长,也不知转移在何方。”这四句唱词中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新四军当年的两大军事行动:“东进”和“西撤”。

沙家浜朝霞映在阳澄湖上于魁智04:30来自乐享趣闻轶事

“东进”是新四军深入江南建立根据地,寻机打击日寇的军事行动。而国民党政府“画地为牢”以限止新四军发展。这种霸道行径自然不被我新四军接受,陈毅命令新四军第六团叶飞率部首先行动,部队从茅山出发,一路打赢黄土塘遭遇战,夜袭浒墅关火车站,火烧虹桥飞机场,狠狠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

为维护抗日大局,按照陈毅的命令,在江苏武进戴溪桥,叶飞的六团与地方武装共同成立了“江抗”总指挥部,叶飞任副总指挥,由此开始启用“江抗”旗号东进。

“江抗”东进抗日路上战绩赫赫,威慑敌胆,一些地方游击队纷纷接受“江抗”收编。就在这个时期,叶飞亲赴苏州吴县太平桥,向胡肇汉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这个胡肇汉也许大家都不熟悉,但是要说起“胡传魁”大家可就太熟悉了,京剧《沙家浜》中“胡传魁”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胡肇汉。

胡肇汉向来是根“墙头草”,迫于“江抗”的威名,他不敢拒绝,勉为其难的接受了改编,所部被编入“江抗”四路独立第一大队一支队,胡肇汉仍当他的“胡司令”。

8月间,“江抗”大部队来到苏州附近的阳澄湖畔休整,又收编了常熟“民抗”等地方抗日武装,成立了“江抗”第二个支队。

沙家浜芦苇荡

仅仅四个多月时间,“江抗”已由出发时的多人发展到多人,几次与日寇交战也斩获颇丰,所以此时的“江抗”可以说是兵强马壮。

“江抗”的日渐壮大让日寇忌惮,也让国民党政府红了眼,他们抓住“江抗”就是新四军这个由头,频繁向新四军施加压力,蛮横地要求“江抗”西撤,同时调集“忠义救国军”准备夺回“江抗”进驻的区域。

陈毅又好气又好笑,气的是国民党军队不去“光复”被日寇侵占的大片国土,却成天觊觎同胞兄弟从日寇手里夺回的一方田地,笑的是国民党政府鼠目寸光,小肚鸡肠。但是为顾全大局,陈毅还是命令“江抗”西撤向苏北发展。

这就是京剧《沙家浜》开场戏当中,大部队转移这一情节的真实历史背景。

胡肇汉部也随“江抗”挥师西移,可是当部队刚行军至无锡时,胡肇汉这个“草包司令”再也不想走了,他谎称身体不好,带了几个亲信跑回了阳澄湖地区。“江抗”少一个“胡司令”无关紧要,可“胡司令”回阳澄湖后,却给新四军带去了很大的伤害。

“江抗”挥师西移后,驻扎在常熟城内和一些大据点里的日伪军又开始四处“扫荡”,那些被“江抗”打得东躲西藏的土顽武装又重新纠集起来,四处滋扰乡邻,阴霾再次笼罩在美丽的阳澄湖,百姓苦不堪言。

“江抗”奉命西撤时,留下了“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江抗”五路参谋长夏光等36个医院,加上三、四位医生和一些护理人员,总数不足百人,完全没有武装掩护。

刘飞是在夜袭上海虹桥飞机场时负的伤,一片反弹回来的弹片击断了他右胸的几根肋骨;夏光本来身体就单薄,又因连续作战彻夜不眠,体力不支而病倒,在上级命令之下他才来此休养;其余34名伤病员都来自福建,他们原属于叶飞第六团,而第六团的前身则是闽东红军游击队。

36个伤病员大多数伤势较重,没有战斗能力。当时的中共常熟县委决定,医院和伤病员安置在阳澄湖附近的农民家里,依靠人民群众掩护伤病员,一有情况马上转移到芦苇荡。

正常情况下,医院一般以农家的客堂、厨房、牛棚、猪厩为病房,情况险恶时,就用渔船载上伤病员与医护人员,或漂泊在阳澄湖上,或分散隐蔽于芦滩、芦荡中。阳澄湖有难以计数的墩,当地人称之为“转水墩”“活络圩”。墩区好似迷宫,陌生人通常是进去就迷了路,这些迷宫恰好成了新四军的大本营。

医院药品和医疗器材极其紧缺,医护人员们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被迫”有了许多土“发明”,许多医疗器材也都在农家找到了代用品。

京剧《沙家浜》剧照谭元寿饰演郭建光

不过,更危险的还是日伪军没完没了的袭扰。好在有芦苇荡这一天然屏障,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人的帮助下与敌人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在最紧张的时候,医院一个晚上就要流动两、三次。

日伪封湖时,老百姓没法进芦苇荡送饭,伤病员们只能就地取材,如此艰难的状况下,乐观的战士们竟能生出些乐趣来。芦苇荡的芦根又甜又爽口,战士们笑称其为天然水果,嚼得津津有味;阳澄湖大闸蟹肥美无比,可为了不暴露目标,不能点火煮,战士们只能一边流着口水一边把大闸蟹重新扔进湖里。

夏光跟大家约定:等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请大家好好吃一顿水煮大闸蟹……

电视剧《沙家浜》剧照许晴饰演阿庆嫂

秋后芦苇大部分枯萎了,医院失去了天然屏障的保护。乡亲们就把伤病员接到村里去住,他们拍着胸脯发誓:交给我们吧,只要我们活着,伤病员就不会损失一个。乡亲们把伤病员从小渔船上接下来,把他们分散安置在各家门前的稻草堆里。这年秋收时,乡亲们不约而同地在稻草堆中间搭起一张宽敞的床铺,为伤病员过冬做了准备。

为了使伤病员早日痊愈、重返战场,乡亲们还时常下湖捕鱼捉蟹,拿出家中的老母鸡和鸡蛋煮给伤病员吃,以增补营养。每当遇到敌情,乡亲们更是争着摇船、带路,帮助运送伤病员,及时将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此情此景,真是: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精心调理真不差。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鱼虾。”

说起沙家浜,就不得不提阿庆嫂和她的春来茶馆。她手提铜壶“煮三江”,机智勇敢,“滴水不漏”,与日伪斗智斗勇……这是京剧京剧《沙家浜》中塑造的阿庆嫂,她是众多“阿庆嫂”的代表人物。

36位新四军伤病员,没有大部队的保护,就是依靠像“阿庆嫂”、“沙奶奶”那样的沙家浜人的掩护,才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护了这批革命“火种”。

军民本是一家人。除了为伤病员治疗外,新四军医院也经常免费为村民诊治疾病。村民们也待伤病员亲如家人,悉心照料,为伤病员端汤喂饭,缝补衣裳。

年11月6日,随军西撤的“江抗”二团政治部主任杨浩庐遵照叶飞同志指示,带着3个营连级干部辗转回到苏州常熟地区,找到了在医院治疗伤病的刘飞、夏光。中共江南特委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江抗”东路司令部,重建“江抗”部队,由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兼政治处主任。

电视剧《沙家浜》剧照许晴饰演阿庆嫂

新“江抗”以医院的伤病员为骨干,伤情愈合一批,即充实一批,最先成立的队伍是“江抗东路司令部特务连”,这就是以后新四军六师十八旅的萌芽。

新“江抗”转战于吴县、常熟、昆山三县交界的消泾、横泾、东唐市一带,至年初,已发展成为4个连多人枪的抗日武装队伍。周围群众纷纷相告:江抗又回来了!

这时的“胡司令”正有投奔“忠义救国军”之意,夏光、杨浩庐给他写了两封信,希望他以民族利益为重,但两封信如泥牛入海。夏光、杨浩庐干脆直接与胡肇汉见面,他们在阳澄湖北岸车渡村“胡司令”的姘头家附近堵住了胡肇汉。一席长谈后,胡肇汉表示归顺新“江抗”。

正如京剧《沙家浜》中“胡传魁”的唱词那样,“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钩挂三方来闯荡:老蒋、鬼子、青红帮。”这“胡司令”改不了“墙头草”的本性,年6月,胡肇汉再度反叛,他打出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番号,公开倒向国民党顽固派。

胡肇汉暗中与日伪相勾结,抓捕的地下工作者、“江抗”战士亲属及其无辜群众近余人,枪杀、刀砍、挖心、火烧、活埋、“种荷花”(将人身上绑缚石头沉入湖中),野蛮酷刑,成了阳澄湖一带妇幼皆知的杀人魔王。新“江抗”在打击日伪的同时,也狠狠地打击了他的嚣张凶焰。

电视剧《沙家浜》陈道明饰演刁德一

抗战胜利后,胡肇汉继续与人民为敌。解放军百万雄师饮马长江时,胡肇汉悄然从阳澄湖登舟潜逃。年胡肇汉在上海被抓,11月30日,胡肇汉在苏州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新“江抗”在短时间里组织过多次战斗。年2月6日,新“江抗”又一次于北桥伏击敌人汽艇,当晚,部队转移到阳澄湖边的洋沟娄宿营,准备欢度春节。

2月8日,大年初一早上,从昆山巴城出发的日军警备队百余人,乘着汽艇对洋沟娄发动偷袭,新“江抗”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沉着应战,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击毙日军警备队长斋藤,敌人被迫停止攻击,撤回巴城。这次战斗,共击毙日军20余人,粉碎了敌人一举消灭新“江抗”的阴谋,也使部队经受了锻炼与考验。

从年5月至年7月不算很长的时间里,新四军与常熟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京剧《沙家浜》讲述的就是这一段感人的故事。

沙家浜芦苇荡

新“江抗”真正的大发展,是从年4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被派到东路主持工作开始的。成立了新四军东路军政委员会,“江抗”东路司令部更名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谭震林任司令兼政委。

谭震林明确指出不能只满足于常熟一地的工作,要求亮出共产党的旗号,大刀阔斧展开斗争。谭震林的到来,整合了各路抗日武装,吸引了许多农民、上海工人、职员和学生入伍。到年3月,当新“江抗”整编为新四军6师18旅的时候,部队已经发展到多人。

年11月,谭震林在《东路一年》一文中特别写道:如果没有夏光同志独当一面的斗争精神和机智灵活应付当时的环境,那么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顺利的发展。

年9月,日伪军开始大规模“清乡”,新四军18旅根据新的形势需要,北渡长江转战苏中,新“江抗”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郭建光”们不会忘记沙家浜,更忘不了“阿庆嫂”、“沙奶奶”们。

“驰骋江南把敌杀。消灭汉奸清匪霸,打得那日本强盗回老家。等到那云开日出,家家都把红旗挂,再来探望你这革命的老妈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1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