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历史
NO.4汉习楼船
名扬天下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以“汉习楼船”四字为始回顾云南两千年历史。孙髯翁所概括出来的这四字典故不仅折射出多年前一个走向强盛的汉王朝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烈,而且更直接反映了与大理有密切关联的一段历史。
时光回潮至多年前的西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西南地区,部族、侯国众多,有些部族、侯国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但互不统属。这些部族、侯国大都在巴、蜀以西、以南的区域,汉朝于是统称他们为西南夷。西南夷实际上是由南夷和西夷两部分所组成,南夷之中以夜郎国势力最大,西夷之中滇池周边以滇国最大,大理洱海周边地区则是叶榆部的势力范围。
西汉之前的秦王朝,曾经派兵征服了西南夷中的一些部族,甚至在一些地区设置了郡县和官吏,实行直接统治。秦始皇还派出常頞[è]在蜀郡太守李冰所筑僰[bó]道的基础上,修“五尺道”,从四川宜宾直通今云南曲靖一带。只可惜随着秦朝的覆灭,对西南夷的经营也暂时搁浅了。
汉王朝经过百年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国力强盛,呈现出繁荣景象。年轻有为的汉武帝在与匈奴的征战过程中,认为有必要打通和西域各国的联系,以便联合各方力量攻击匈奴。正巧,汉武帝元狩元年(前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武帝汇报在大夏(今阿富汗)期间曾见到蜀布、邛竹杖,问其来源,说是由蜀地商人贩运至身毒国(今印度),然后流通至大夏。张骞因此推测蜀地离身毒国较近,从蜀地经西南夷地区至身毒国必有通道。他向武帝建言打通这条通道,绕过匈奴直达大夏国。汉武帝采纳张骞的意见,并让张骞从犍为郡(今四川宜宾)向巴、蜀以南地区派出四路使者,希望打通前往身毒国的道路。然事与愿违,四路使者均因地方部族势力所阻而告失败。
汉武帝派出的使者之中,由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率领的一支来到滇池地区。当时的滇国(今晋宁为中心的滇池周边地区)国王尝羌友善地接待了他们,并协助他们向西探求通往身毒国的道路。一年之中,先后有十余批汉使从滇国出发,向西探索通道,但均因“昆明”部落所阻,无功而返。“昆明”为汉初西南夷众多部族之一,其分布范围在滇池以西一直到同师(今保山),往北至叶榆(今大理洱海周边)的广大区域内。“昆明人”在汉武帝时期仍过着随畜迁徙的生活,他们没有大首领,惯于打劫抢掠,善水战。
通往身毒、大夏的道路没有打通,但汉使首次深入到滇池地区,了解到滇国的富裕以及云南当时的情况,更加坚定了汉武帝经略西南夷的决心。元狩三年(前年),汉武帝在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南郊的上林苑凿“昆明池”。昆明池是仿照昆明部族以水战阻杀汉使所凭借的大湖模样开凿的。汉朝置大型楼船于昆明池中,目的是为了演习水战,操练水师,出兵征服昆明等西南夷部族。长安昆明池的开凿和使用,起因于昆明部族阻杀汉使,“汉习楼船”的典故便是这样来的。
虽然“汉习楼船”的事不假,但历来对昆明部族所处的位置却有争议。有人说,昆明部族在滇池以水战阻杀汉使,也有人说是在洱海。从历史文献所载昆明部族所处的大致方位,并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来推测,昆明部族的中心区极有可能在今天大理祥云县一带。彼时祥云坝子的水域应当很宽阔,而不是现在的干坝子,如今在祥云仍能看到古代湖泊残留的痕迹。
“汉习楼船”的典故,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讲的就是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湖一事,以及昆明湖的景致传说,昆明池伴随着那段历史一同被人们所铭记。清乾隆时,修筑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乾隆皇帝仰慕汉武帝开发西南夷的千古功业,遂将清漪园的西湖命名为昆明湖,此为后话。
“汉习楼船”是汉王朝经略大理的开端。开凿昆明池11年之后,汉朝的铁骑就已深入到了云南,大理也随之被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