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世祖李金海
冬日,走进群山环抱的祥云县普淜镇黑苴村,放眼望去,一条由上海对口帮扶援建的水泥路蜿蜒而上,穿过重重山峦;路的两边,新盖起了一幢又一幢小楼房,不少人家门口还停放着小轿车;彝族阿哥阿妹们正在晾晒萝卜条,分拣白芸豆、丝瓜子,个个脸上洋溢着开心幸福的笑容……这一切俨然就是一幅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前些年,由于交通闭塞、山高坡陡,我们黑苴村只能以种植苦荞、洋芋等作物为主,乡亲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据该村党总支书记王菊兰介绍,这一幅幅幸福的乡村画卷都跟这条新修的水泥路分不开。
原来,3年前,黑苴村多户彝族群众居住的都是破破烂烂的土掌房,而且都分散在山坡上,连通各家各户的只有一些“毛毛路”,一到雨季路又滑又烂,平时出行也非常危险。村子跟外界连通的也只有一条又窄又陡的羊肠小道,村民们种出来的白萝卜、白芸豆、洋芋、包谷等农产品尽管品质很好,但因路不通,没有人愿意进来收购,只能靠人背马驮到几十里外的普淜街、下庄街农贸市场上去卖,收入极其微薄。因为山高坡陡、贫穷落后,村里的年轻人都只能外出打工,许多漂亮的彝家阿妹都一去不返、远嫁他乡,不少彝族小伙面临找不到媳妇、一辈子打光棍的窘境。
为改变黑苴村交通闭塞、发展滞后的现状,年初,村党总支与上海援滇干部积极协调对接,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万元;同时,村里的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在各方支持下,短短几个月,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就将这个受大山层层阻隔的彝家山寨与外界连通了起来。通路当天,彝族群众载歌载舞、奔走相告,以彝族打歌的独特方式,欢庆自己的新生活。
路修通了,致富的大门也随之打开。黑苴村党总支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极为适宜的气候条件,一方面发动村民们大力发展白萝卜、白芸豆等高寒山区特色产业;另一方面利用沪滇协作优势,积极跟外地客商对接,并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黑苴村的白萝卜、白芸豆、丝瓜子等农特产品快速走出大山、远销各地。特别是黑苴村的白萝卜,由于色泽好、品质佳、口感脆,一下子就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供不应求。如今,该村11个村民小组、户彝族同胞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白萝卜、白芸豆、丝瓜,各家各户的年收入都有数万元。
今年55岁,已盖起了两层半小楼房的黑苴村拉土主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鲁文功和其他村民一样,都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彝族村民,他对这条路给村里和家里带来的变化感触很深。“几年前,因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山里的特产出不去、外面的东西进不来,致使村民们长期处于山穷水穷人也穷的贫困状态,现在我家光白萝卜种植一项,每年就有三万多块钱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这位朴实的彝族大哥有些激动地说。
像鲁文功这样脱贫致富了的村民们也改变了祖祖辈辈在山坡上零散居住的方式,纷纷从山沟沟、山坡坡搬到了水泥路两边,家家户户盖起了漂亮的小楼,过上了开心幸福的小康生活。昔日的荒山变绿了,荒坡坡变成了“金坡坡”,到处都是一派生机盎然、喜庆祥和的新景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