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金旦村,一个彝族寨子的美丽蝶变

春节前夕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下庄镇金旦村,清澈的河水绕村而过,平坦的村庄道路和农贸市场、文化广场一尘不染,一栋栋白墙黛瓦的民居被绿树掩映……虽是冬天,却仍然逗留着绿意,田埂上盛开的野山茶花、田间初绽的油菜花与寨子相互衬映,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以往,我们赶集要走30多里山路,好多生活物资和生活日用品都要到镇政府所在地去购买,遇到雨天泥烂路滑摩托车要人推,大伙常为买卖发愁。”在金旦村装饰得漂漂亮亮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广场,身着崭新秀丽彝族服饰的一位彝族妇女指着一旁的说农贸市场说,过去,十多天才去赶一次集,要买回家吃半个月的菜,多些菜都会因长期装在家里而烂掉。

金旦村最初曾被列为全县的21个贫困村之一,距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距县城49公里,村里虽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却没有集市,只能把农副产品拉到几十公里外的镇上或县里的交易市场销售,来回往返耗时费力。近年来,省级挂钩单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积极帮助村里找穷根、解难题,协调资金万元,在金旦河沿岸为金旦村修建了农贸市场和民族文化广场。每逢周六,金旦河边的农贸市场人头攒动,周边的彝族同胞从各个寨子来到农贸市场,开心地挑选着市场上售卖的生活物资和生活日用品。

“山高路远,有女不嫁金旦村。”这是一首在村传唱了多年的民谣,金旦村彝族妇女李永存说,自己在村委会工作多年,深感村寨在近几年来变化最大,当初的民谣已成历史。如今,很多外地女子心甘情愿嫁到金旦村。

金旦村原来的山路难行,蜿蜒逶迤,坑坑洼洼,晴天扬灰,雨天溅泥,群众出行不便,在脱贫攻坚中,通过多方努力,全村的交通、电力、网络、通讯、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项目建设不断推进,新修了1条环村公路,有两个自然村实施了米通村道路建设,其他9个自然村进行村间道路硬化1.6万多平方米,架设桥梁1座,新建长达米的人畜饮水管道2条,新建排灌沟7条,新建灌溉用三面光沟渠6条,新修拦水坝2座。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金旦村抢抓机遇,抓紧实施交通、电力、网络、通讯、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建设项目,新修了1条环村公路,两个自然村实施了米通村道路建设,9个自然村进行1.6万多平方米的村间道路硬化,架设桥梁1座,新建长达米的人畜饮水管道2条,新建排灌沟7条,新建灌溉用三面光沟渠6条,新修拦水坝2座。

为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全村还新建了80个卫生厕所,投资20万元新建标准化乡村卫生室1个,美化亮化了小学。为了加快乡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目前全村已联通了光纤或宽带网络,不少彝族群众在家中就用上了互联网,除个别偏远死角地带外,实现了4G网络全覆盖。昔日孤寂偏远、仿佛要与世隔绝的彝族山村,今天却在党的精准脱贫惠民政策关怀下,联通了全球、走向了世界。

在此基础上,金旦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建设生态文明和谐村庄为主线,全面开展“改路、改电、改水、改厕、改圈、改灶、改房,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行动,着力改善乡村环境质量、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特色风貌。年7月,国务院第三方评估团第二调查小队对金旦村委会脱贫工作进行考核评估认为,该村各项指标均达到贫困村退出相关标准,退出贫困村序列。

如今的金旦村,随着通村公路路面硬化、村庄绿化美化、文化广场和易地扶贫搬迁、发展商贸等项目的实施,使这个昔日偏远贫穷、悄无声息的彝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是冬天,却一派春光春色,村里村外到处是清爽宜人的景象,河边和路段两侧的绿化树挂着绿意,大街小巷干净整洁,焕然一新。

村里建起了自燃式生活垃圾热解净化处理站,对生活垃圾进行热解气化焚烧炉集中处理。同时,还分发给每家农户“一桶一筐”,将生活垃圾分为可腐和不可腐烂两类,以会议和入户的形式教会农户垃圾分类处理方法,对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处理。村子里配备垃圾箱和保洁员,垃圾车每天定时清运垃圾到垃圾场,定期填埋,形成了“户清扫、组保洁、村清运”的模式。通过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享人居好环境和脱贫攻坚成果,因工作成绩突出,被国家住建部评定为国家级环境整治型示范村,绘就了幸福美丽的画卷。

云南网记者秦蒙琳通讯员陈应国摄影报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3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