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杜甫直接奔赴长安,他的目的和高适一样,“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
公元年,三十五岁的杜甫开始了在长安的北漂生活。
和现在的北上广一样,长安的物价、房价都很贵,身无长物的杜甫饱尝了人间冷暖辛酸。那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为了混口饭吃,他做了很多有辱斯文的事,“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早晚跟在一些达官贵人身后陪笑作乐,然后讨一点别人的残羹冷炙下咽。这还算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很多时候,混到连饭都吃不上,出门讨饭、领政府救济粮的事情,杜甫也没少干。
此时的大唐帝国在唐玄宗励精图治三十年之后也开始走下坡路。此时的唐玄宗好大喜功,对外征伐不断,对内宠爱杨贵妃,迷信道教,罢免名相张九龄,任用奸相李林甫,经过这一系列自毁前程的骚操作之后,大唐帝国的灭顶之灾正在悄然逼近。
国家即将走倒霉运,个人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去。杜甫尝试了很多办法,仍然长期不被看重,因为有小人拦路。
奸相李林甫不仅卡住了杜甫的脖子,也卡住了天下读书人的脖子。年,唐玄宗兴致大发,想要征召一批有才之辈,李林甫装模作样地举行了一场考试,然后一个也没录取,因为他担心征召的这些年轻士子议论朝纲。杜甫和唐代诗人元结都在这次欺骗性的考试中落选。可是,回头怎么和皇帝交差呢?李林甫有办法。他只需要跟唐玄宗报告,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天下清明,已经再没有贤能之士可用了。
唐玄宗就哈哈一笑,信以为真,继续沉醉到欣赏歌舞表演之中了。这种荒唐的鬼话,作为一国之君竟然信了,也是昏庸至极。一个人成为圣贤和成为庸主,也是在一念之间的,唐玄宗就是再好不过的明证了。
四年后,公元年,转机出现。杜甫凭借进献《三大礼赋》,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被安排到集贤苑待命。
他的人生似乎就要迎来辉煌了。
这期间,他的好友岑参投奔安西军阀高仙芝,高适投奔河西军阀哥舒翰,此时已经处在安史之乱的前夕。这一时期选择投奔军阀,相当于就是瞄准牛市投资,踩点踩得刚刚好。历史再一次证明,杜甫的政治眼光确实不行。
由于李林甫再次从中作梗,这次的幸运又变成了漫长的等待。
年,杜甫写了《封西岳赋》《雕赋》,这次他学聪明了,一稿多投,给哥舒翰、于仲通、张垍(唐玄宗的女婿,李白也曾给他投过稿,然而张垍并不看重)等当时长安的军、政、文化界领袖都投稿了。可惜,无一例外,全部石沉大海。
就这样,写稿,投稿,写稿,折腾了好几年,中央总算想起了他,安排他做河西尉,大概在现在云南祥云县附近。北漂10年,终于等来了一个做官的机会。可是,杜甫上书拒绝了。
他为何要拒绝呢?
县尉是个苦差事,官阶也不大,九品下,杜甫自己解释不想去的原因:“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说自己不去做河西县尉,不愿逢迎上级。县尉干的都是苦活累活脏活,少不得四处下乡奔走,还不如在清水衙门里呆着逍遥快活。
是杜甫真的好吃懒做不愿意吗?其实不然。
县尉属于最基层的官员,对上要识时务,会做人,少不得谄媚奉承上级,对下要令行禁止,少不得做一些欺压催逼百姓的事儿。前者,杜甫已经说了,他干不来;后者,很显然,杜甫不愿意干。
然而,同样的事情在好友高适身上也发生过,高适的做法就截然不同。年,46岁的高适为了能跻身官场,硬着头皮做了封丘尉,这一干就是任劳任怨的4年。尽管高适干得也很憋屈,但他还是勤勤恳恳地坚持下来了,直到找到下家老板哥舒翰才果断跳槽。
这种处理事情的差异性,主要和两部分原因有关。
一方面是出生的差异而导致观念上的差异。高适出生于贫苦百姓人家,20岁就仗剑出门闯荡天下,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高适很愿意珍惜。而杜甫的成长环境是很优越的,除了在长安北漂10年日子不好过以外,其他时间杜甫的人生是非常顺利的,甚至因为衣食无忧,加上个人才华横溢,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法。他的现实主义是儒家思想教育和现实生活感受的双重逼迫的结果,单从他的生存环境来看,35岁以前的他,对人生和社会还保藏着许多真善美的想象。这两者并不冲突。前者塑造了他的价值观,但后者构成了他的生命底色和看世界的直觉。
另外一方面,这时候,杜甫的身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每月不多的薪俸,杜甫要寄往家中,他在长安的十年,是长年吃不饱饭的十年,是愁肠百结的十年。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他还经常为百姓的贫苦生活着急上火,如此长期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彻底消耗了他的能量。在年的秋天,他染上了严重的肺病加疟疾,并且落下了深深的病根,在以后还多次复发。这十年里,倘若不是好友郑虔时常接济,杜甫在长安是活不下去的。
朝廷听取了他的要求,改任他为右卫率府曹胄参军,做了兵甲仓库的保管员。这时候,他的长子宗文、次子宗武已经相继出生,家里很需要钱,所以他把钱都寄往了家里,他在长安的生活依然困窘。
等长安的生活安定以后,他回奉先探望家人,在回家路上,他直接目睹了人民生活的惨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路上的见闻写照。
这是以前的清平盛世之下,四方游历之时所没有见到的场景。杜甫心有不安,早些年,他曾写过《兵车行》,那是他第一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结合这些年在长安的见闻思考,他由衷的感受到这个国家的腐败已经深入骨髓,危机即将到来。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杜甫是好样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他说自己一年到头,都在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像火烧似的焦急。尽管同辈文人对他冷嘲热讽,他却不以为意,反而更加斗志昂扬。
一个人在穷困危难之际,还义无反顾地热爱他的国家,尽管能力有限,但是他依然矢志不渝地在为这个国家的百姓而忧虑,真诚地希望他们能过得更好一点,这是杜甫的伟大之处。
富兰克林曾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这句话后来被许多知识分子默认为“哪里有富贵,哪里就是我的祖国”。而早在一千多年前,杜甫就用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责任。知识分子的责任是什么?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笔,有发声的渠道,这是他和普通老百姓所区别的。在此之下,他有两种选择,其一是用这支笔去钻营名利,其二是用这支笔为百姓发声,为世间的公平正义、民间的苦难奔走疾呼。杜甫毫无疑问选择了后者。尽管那一年,杜甫的家境已经相当之穷困:刚出生的儿子都饿死了。
杜甫的预感没有错,一个月以后,安史之乱爆发。
这场突如其来的叛变让整个唐帝国的统治阶层措手不及,唐玄宗火速命令哥舒翰守卫长安门户潼关的时候,潼关就已经被攻陷了,一个月后,长安沦陷。唐玄宗仓皇出逃。杜甫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改变了中国文坛很多文人的命运,包括王维、贾至、王昌龄、郑虔、张垍、韦见素、房琯等等。为了躲避战祸,杜甫带家人搬到白水,寄居在舅舅崔顼(音同须)家中。
而另一边,哥舒翰的军队在潼关和安禄山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战,杜甫一直乐观地相信他能守得住,还写诗狂吹哥舒翰,哪知这个气球不堪吹,没多久潼关还是失守了,哥舒翰投降。
杜甫再度举家搬迁,流亡的队伍如过江之鲫。可能是连日过度的疲惫和担惊受怕,走到半路,他一头栽进了路旁水沟的蓬蒿丛里。起初,家人们还没发现他走丢了,走到半路,才突然发现杜甫不见了,杜甫的表侄王砅(音同利)掉头去寻找才避免了危险。
经历了许多波折,最后他把家安在了鄜州。此时已经发生了马嵬坡兵变。头号奸臣杨国忠被哗变的兵士打死,唐玄宗在压力之下赐死杨贵妃,被迫传位给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的一个破庙里,李亨在不满30位官员的朝贺下即位,史称唐肃宗。(两年后,唐玄宗才真正退位)
杜甫忧心国家,安顿好家人以后,就开始火速赶往灵武。接下来,他能如愿得到皇帝的重用吗?他又将遇到怎样的磨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