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南朝陵墓石刻调研报告系列,为诚明草堂张先生带领他国学弟子完成。部分弟子为书生意气群作者)
南朝陵墓石刻调研报告之三:南朝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
南朝陵墓石刻调研考察报告目次:一、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墓石刻二、南朝梁桂阳简王萧融墓石刻三、南朝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01位置描述该石刻位于中国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宝山村麒麟路张庄内,丹埤路东北。该石刻西邻一片荒地,南北夹于两片农田之间,周围有林地、池塘、田地。
02地理坐标
(男生组)
北纬32度4分16秒,东经度39分37秒。
(女生组)
北纬32度4分17秒,东经度39分37秒。
03手绘地图
(男生组)
(女生组)
04石刻简介
南朝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该组石刻现存一种两件。石兽呈西北——东南方向排布(西北侧为石刻图03.01,东南侧石刻为图03.02,文保牌图03.03-05)。西北侧石刻头部全部缺失,保存情况相对较差,东南侧石刻保存状况良好,无大面积缺损。其中,东南侧石刻为雌性,西北侧为雄性。
05墓主人简介
⑴人物简介
萧承之,字嗣伯,南朝刘宋著名将领,其妻为宣孝皇后陈道正,其子为南齐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后被其子追尊为宣皇帝。生于公元年(癸未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八年前秦世祖宣昭帝苻坚建元二十年),祖居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兰陵县),卒于公元年(丁亥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享年65岁。葬于永安陵,位于今江苏省丹阳市东北胡桥北狮子湾。
⑵官位变化
初为建威府参军,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公元-)年间,平定四川的谯纵叛乱后,被提拔为扬武将军兼安固郡(今四川营山)、汶山郡(今四川茂县)两郡太守,善于安抚百姓。
宋文帝元嘉(公元~)初年,历任武烈将军和济南太守。
元嘉七年(公元年),到彦之(南朝宋开国将领之一)北伐大败,北魏乘胜进占青州(今山东省潍坊市下辖青州市),安平公乙旃(音詹)眷进犯济南,北魏大军兵临济南城下,萧承之自知自己兵力不足,不敢给敌人猜透底细,遂命令士兵大开城门后隐蔽起来。北魏军士看到此景,怀疑城中有重兵把守,于是撤退。萧承之临危不惧,用空城计恐吓敌军,保护了济南城。
元嘉八年(公元年),宋文帝因萧承之保全济南有功,认为他治理才能不下于军事才能,拟任兖(音眼)州刺史,让檀道济安排,但不得而终。后转任辅国镇北中兵参军兼员外郎。
元嘉九年(公元年),萧承之在梁州(今陕西汉中)、南秦刺史萧思话手下担任横野府司马兼汉中太守。当时氐族统帅杨难当进犯汉川(今湖北省孝感市下辖汉川市),前梁州刺史甄法护弃城而逃,朝廷遂从狱中启用因身为南沛郡(今安徽天长市西三十里石梁镇)太守时因畏惧北魏大举进军而弃城而逃的萧思话督梁南秦二州诸军事、横野将军兼梁、南秦二州刺史。听闻甄法护已放弃守城后,萧思话派萧承之带领五百人轻装急行作为先锋,沿路收合士众(推测为跟随甄法护逃跑的守城兵士),整理后得到千余精兵。
元嘉十年(公元年)三月,萧承之在汉水两岸与氐族军队相战,被围困四十余天。敌军身穿犀牛皮制成的制成的销甲,萧承之所领军队无法刺穿。萧承之苦想数日,令兵士将长槊(音硕)截为数尺长的短矛样,让士兵用改进过的武器刺中敌人后再用大斧锤击尾部,敌军无法招架破解,只得自己烧毁营地后退兵,自此梁州平定。因此功获封龙骧(音香)将军、转宁朔司马,仍担任汉中太守。
而后,萧承之入朝任太子屯骑校尉,因为平定氐族叛乱有功,宋文帝拟委派其为青州刺史。但是因为萧承之拒绝巴结独掌大权的彭城王刘义康,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南泰山太守,又升任右军将军。
06石刻具体描述
(A组:附图+文字描述)
东侧石兽保存较为完整,为雌性,无角(图03.05)。四肢蹬直,呈蹀躞状,昂首挺胸,气势昂扬充满斗志(图03.06)。石兽全身圆润线条顺畅,有大量水泥、塑料胶灌注修复的裂纹(图03.07)。头略后仰,张口吐舌,仿佛在长啸(图03.08)。口中牙齿依稀可见,其尖锐的獠牙仅剩根部,大都风化消失,后槽牙的牙根倒是可分辨,其唇周有三层褶皱(图03.09-10)。其下颚胡须垂到胸口(图03.11),嘴角胡须较短,向后延伸,但有断裂(图03.12),瞳孔十分突出,眼旁眉毛卷起连接到头顶,头顶、后脑处有五组花纹(图03.13),中部是多层的环形椭圆,两侧花纹向斜前延伸,脑侧有卷曲的翎羽,脑后被破坏,削掉了一部分(图03.14)。其胸部挺起,上面有六条卷曲的翎羽,向两侧圈起呈螺旋状(图03.15)。其双翼由三部分拼接而成前端为弯曲的镰刀状纹饰,是由下凹的细线条勾勒而成的,向前弯曲的部分的中间有一条微微弯曲的线条(图03.16)。其中部为鱼鳞纹(图03.17),后端的翎羽向上翘起(图03.18)。该石兽四肢两前两后,左侧在前,右侧在后(图03.19)。其前腿的花纹被磨平,关节处有棱角(图03.20)。石兽背部三条卷云纹垂到后腿根部并向后弯曲,左腿弯曲右腿蹬直,左右腿脚踝都有一条卷云纹(图03.21),左后腿根部有断裂的痕迹,后被水泥和塑料胶灌注修复。臀部两侧有五对对称的翎羽,向后弯曲,呈祥云纹,中部被磨平。尾巴垂到地面盘起(图03.22)。其四指抓地,缺少爪子,左前足下应踩着一只小石兽但破损严重(图03.23)。该石兽的台基分两层,上层为石头,其上布满竖向裂痕右前方还有一矩形缺损,下层由水泥灌注(图03.19)。
西侧石兽为雄兽(图03.24),其头部、颈部缺失,胸部挺起(图03.25),前肢伸直后肢弯曲,右侧双腿前迈,左侧双腿在后,呈蹀躞状。其身下有两块石砖,分别位于胸部、腹部下方(图03.26)。其头部整个缺失,只剩与身体连接处的一小部分脖颈(图03.27)。该石兽胸部右侧有一条向侧面延伸的纹饰,其后端微微向上翘起(见图03.28),左侧有部分残损(图03.29)。石兽双翼保存的较为完整,分为三部分,前端为镰刀纹饰(图03.30),中间为鱼鳞纹(图03.31),后端翎羽翘起(图03.32),与东侧一致。左翼镰刀纹上端有一大块缺失,缺口较为整齐(图03.30)。腰身上布满细长的卷云纹(图03.33)。其前腿大腿有至上而下的垂到脚跟的卷云纹,力量感很强(图03.34)。后腿弯曲,脚跟蹬地,根部是后背连接下来的三对卷云纹翎羽,肌肉十分健硕、有力(图03.35)。臀部是左右对称的三对卷云纹翎羽,尾巴自然垂到地面向左弯曲卷起(图03.36)。右前爪下踩着一小石兽,可清晰分辨其尾巴与腿,好似呈挣脱状,雕刻的活灵活现,但因风化难以辨认其剩余具体细节(图03.37)。左前足的左侧前脚掌有缺损(图03.38)。石兽身上布满水泥填补的痕迹,四肢、腰身尾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填补,从外观上看应是断裂后用于拼接、修补的(图03.39)。该石兽台基与东侧一样有两层,上层为石基,下层为水泥,保存较为完整(图03.40)。
(B组:文字描述)
该石刻为东西方向分布,是我们两次考察中到访的第一个石刻。该组天禄有两件,坐落在一片农田之中。其中西侧石刻头部整个消失,仅保留颈部及以下部分,东侧石刻保存较为完好。两只天禄整体的体型硕大,四肢健壮有力,颇有威风。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帝王陵寝。
西侧天禄除了头部缺失之外,整体身上的纹饰都保存良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身上所具有的卷云纹翎毛和大片的羽翼。从侧面看去,天禄右前腿伸直向斜前方蹬去,而左前腿微曲,两条后腿均有蹬地的姿势。好像随时都会腾飞而起,充满活力。然而这一切都是在年前的工匠们运用手中简单的工具制作的,可见当时中国的雕刻艺术的发展成熟。
天禄胸前的缺口极大,一直延伸至胸口偏下部分。本来天禄胸前的三对翎毛现在仅剩其中一侧可辨。天禄侧面羽翼前端倒有清晰的圆弧状线条,十分优美。羽翼后方的位置从上至下一共有六条钩云纹饰,大小随着从上而下的顺序逐渐变小。后背上也有长条状装饰,可能为鬃毛或角的延伸。臀部和大腿上端有较为发散的钩云纹装饰,一侧共六条。尾巴垂地之后盘旋一圈。天禄的四肢保存较为完好,为四趾,棱角分明。后腿十分壮硕有力,能完全支撑这庞大的身躯。
东侧天禄整体保存完好。天禄头微微昂起,嘴巴微张,好像即将要咆哮一般。头上的鼻孔、嘴唇等仍能辨认,但不清晰。有些细小毛发仍能辨认,但并非清晰。头顶有毛发分别垂向头部左右两侧,嘴巴右侧有一个中等大小裂痕,嘴里牙齿已经缺失,仅剩上下颚,但环绕嘴周围的线条状纹饰仍然清晰。头后方的花纹和翎毛有些许磨损,而且头后偏左位置有一大洞,直径约10到15厘米。头部右侧可见头发垂下,有着柔和的线条。奇特的是,石料在这一位置的天然纹理竟与头发的纹路极其吻合,这些纹理飘若细丝,不可不谓巧夺天工。天禄的胡须垂到胸前一直向下,其纹理仍然清晰可见,栩栩如生。胸部靠左和靠有的位置上有突出的卷云纹。在上胸部有两组卷云纹装饰,一侧各四条。脖子后方也有对称的卷云纹,和其他曲线条纹,看上去十分优美。再向下看,天禄身体两侧的羽翼饱满,线条分明。但是左侧羽翼上沿有缺损。羽翼前端有鱼鳞状纹饰,后方则是羽毛。从后背一直到侧腹有条纹状纹饰从上至下排列,越往下越短。在臀部上端与后背的连接处中线上有数个同心水滴状纹饰,水滴纹饰两侧是V形的对称条纹。臀部的纹饰较为模糊,但是也能辨认出是数组卷云纹饰,在臀部位置呈对称分布。尾巴盘旋而下垂在地面。后腿的大腿部分十分粗壮,肌肉丰满,线条分明。十分具有力量,仿佛欧洲的人体雕塑一般写实。令人惊奇的是,在左后腿的后侧有一条曲线状的条纹,边缘十分锋利,仿佛是新刻出来的一样。两条后腿向斜后方蹬去,充满张力。天禄为四趾,非常容易辨认。
07石刻数据
(男生组)
(1)西侧辟邪
全身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已残),周长厘米
头部残缺,无法测量长和高,宽58,无法测量嘴部数据,背长厘米,宽79厘米,高厘米,腰围厘米,尾长厘米,最长尾巴周长98厘米,最短84厘米;左前腿长67厘米,周长73厘米,左后腿长82厘米,周长61厘米,右前腿长72厘米,周长78厘米,右后腿长厘米,周长76厘米;左前脚掌长45厘米,宽30厘米。左后脚掌长45厘米,宽31厘米,右前脚掌长55厘米,宽32厘米,右后脚掌长47厘米,宽30厘米;一级台基长厘米,宽厘米,高14厘米,二级台基长厘米,宽厘米,高26厘米。
(2)东侧辟邪
全身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全周长厘米。头部长厘米,宽64厘米,高厘米,周长厘米。嘴长60厘米,宽53厘米,高55厘米。背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腰围厘米。尾巴长厘米,最大周长99厘米,最小周长75厘米。左前腿长87厘米,周长88厘米,脚掌长51厘米,宽29厘米。左后腿长52厘米,周长77厘米,脚掌长79厘米,宽25厘米。右前腿长81厘米,周长89厘米,脚掌长49厘米,宽28厘米。右后腿长92厘米,周长76厘米,脚掌长49厘米,宽27厘米。一级台基长厘米,宽厘米,高15厘米。二级台基长厘米,宽厘米,高29厘米。
⑶东侧辟邪右脚下小石犼
全身长37厘米,全身宽33厘米,全身高20厘米。
(女生组)
⑴东侧辟邪
台基一长厘米,台基一宽厘米,台基一高14米。台基二长厘米,台基二宽厘米,台基二高32厘米。全身长厘米,全身宽79厘米,全身高厘米,身围厘米。头长96厘米,头宽60厘米,头高81厘米,头围厘米。嘴长50厘米,嘴宽55厘米,嘴高62厘米。颈周长厘米。腹部周长厘米。背长厘米,背宽65厘米,背高厘米。左前腿周长94厘米。左前腿腿长65厘米。左前脚掌长55厘米,左前脚掌宽27厘米。左后腿周长87厘米。左后腿腿长厘米。左后脚掌长46厘米,左后脚掌宽26厘米。右前腿周长88厘米。右前腿腿长74厘米。右前脚掌长44厘米,右前脚掌宽26厘米。右后腿周长78厘米。右后腿腿长厘米。右后脚掌长43厘米,右后脚掌宽22厘米。尾部中段周长厘米,尾部下段周长73厘米,尾长厘米。
⑵西侧辟邪
台基一长厘米,台基一宽厘米,台基一高16厘米。台基二长厘米,台基二宽厘米,台基二高29厘米。全身长厘米,全身宽厘米,全身高厘米,身围厘米。头部残损,残损面长厘米,宽55厘米。嘴部残损。颈部残损。腹部周长厘米。背长厘米,背宽87厘米,背高厘米。左前腿周长72厘米。左前腿腿长71厘米。左前脚掌长39厘米,左前脚掌宽21厘米。左后腿周长61厘米。左后腿腿长81厘米。左后脚掌长39厘米,左后脚掌宽28厘米。右前腿周长78厘米。右前腿腿长65厘米。右前脚掌长49厘米,右前脚掌宽26厘米。右后腿周长81厘米。右后腿腿长77厘米。右后脚掌长43厘米,右后脚掌宽26厘米。尾部中段周长95厘米,尾部下段周长82厘米,尾长厘米。前支撑石柱长15厘米,前支撑石柱宽37厘米,前支撑石柱高33厘米。后支撑石柱长12厘米,后支撑石柱宽39厘米,后支撑石柱高49厘米。
⑶东侧辟邪右脚下小石犼
全身长37厘米,全身宽33厘米,全身高20厘米。
08历史沿革
该石刻西边的赵家湾,旧有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现已平。陵前原有2石兽残躯,相距18.5米,毁于年。天禄于年8月向南平行移动1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相传过去有一妇女经过石刻旁时被怪风吹入空中,乡民迷信以为是麒麟作怪,纠集众人砸了麒麟的脑袋。此为传说而已。石刻于年1月13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年一月立牌。
09保护现状
该石刻立于农田中,缺少必要有效的保护措施。有摄像头,未设保护罩或围栏。
10寻访记录
.07.:30晴
第一次考察南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的时候,大家都显得精神相对饱满,至少在车上晃悠了一个小时都没什么明显不适。车停在了一个村子旁边的马路上,下个下坡才能进村子,医院的掉色广告牌。穿过村落,迈进一条枯草高至大腿根的小路,前面的人走的很慢,因为需要把杂草清理干净。感天动地,没有什么带刺的草。伞扔在地上,我们分组测量。女生最开始记数据用的是平板电脑,在阳光下暴露几分钟就开始烫手了,甚至可能有安全隐患,于是只能用一段时间晾一段时间,间歇着用纸笔代替。女生的效率比男生高一些,于是女生测量完之后让拍照组先补拍女生组石刻的照片,女生测量组去帮忙测量男生组石刻数据。男生所测量的石刻没有头,所以需要的数据比普通石兽少,只需要多测量一下颈部断面的长和宽罢了。大家拍照的时候需要在周围干枯的农作物茎秆上走来走去,有人注意到茎秆有时会突然抽动一下,本以为是一些蚂蚱之类的昆虫,结果胆大的人往下掏了一把,掏出几只两三厘米大的黑色小蛤蟆。众人惊奇,石刻前是干枯的田地,后面是高高的土培农作物,周围没有池塘,想不出如此密集的两栖生物都是在哪里繁殖的。抓着蛤蟆溜达一圈找不到池塘之后只得放归原位。因为是穿过村子找的石刻,所以考察组在测量组接近石刻之前就已经开始问询了,印象里,在最开始的时候她们就在为了拉近关系而帮老奶奶剥豆子,黑色的豆子枯黄的荚,等我们出来的时候她们还在剥豆子,在门槛边上的阴凉下边聊边剥不亦乐乎,豆子倒是见多。
.08.:30晴
医院广告牌,熟悉的捐赠的篮球架,熟悉的老奶奶,熟悉的豆子。老奶奶还在剥豆子,考察组热络地上去帮忙,老奶奶已经快把我们忘了。这次还有个小孩和一位老爷爷在屋里,测量组荒地测量去了。地秃了,没有小蛤蟆了,杂草倒是没少。第二次考察的第一个就是这个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因为场地熟悉也就直接开始工作。早上的气温还没有太高,比上次的体感好了一些,速度快了很多。我们走出去的时候还有个小插曲,魏驰的笔袋似乎落在石刻边上了,他就把包交给我们之后自己去找,于是我们和考察组在老奶奶身边一边聊天一边等魏驰回来,聊到一半,李菲扬突然想到她把不知是谁的笔袋放在了魏驰包里,等魏驰没找到笔袋,气喘吁吁的回来的时候确认了一下就是自己的笔袋,虚惊一场。在和老爷爷攀谈的时候,老爷爷提到后面几公里的山里还有一组石刻,先生震惊,大家都期望老爷爷能给我们指路让我们去看看。老爷爷推辞良久,称自己上一次去也是十几年前了,应该找不到了,最后还是上车带了我们一程。先生走着走着就意识到那是我们去过的萧道生的石刻,只不过是另一条进去的路罢了。空欢喜一场还改变了原计划,我们索性开始量萧道生石刻,先生让司机幸苦把老爷爷送回去了。
(陈雯玥)
到丹埤路边的张庄下车,顺着村子里的路走进去,一直向东北走,石刻就在田野中间。
我们在村中遇到几个聚在一起洗厨具的老太太,在那里帮她们削茄子,剥豆子,向她们询问了关于石刻的信息,自她们来的时候石刻就在那里了,每年来参观、考察的人也不少,老太太们都是别的地方嫁过来的不太了解,恰巧一位老太太的女儿来看她,告诉我们关于西北侧石刻没有头还有一个传说,讲此处原是一片稻田,石刻本为天上的神兽,因下凡偷吃稻谷被罚为石刻,一道雷劈下炸掉了它的头。此外,她还告诉我们更北边本来还有一对石刻,但是由于修建铁路,石刻在计划的铁路线上,被炸掉了,现已无迹可寻。见我们都还是高中生,她们也谈到了学生的教育问题,每年要花很多钱让他们上学,上课外班,还有些妈妈辞去工作在家陪读,却不知现在有多少孩子能明白家长的良苦用心。现在乡下只有他们这些老人还在,年轻人都去城里了,城里老师也更好,补课的老师一小时一人元,上大课的情况下,跟北京其实也不遑多让。
而后,一位老先生讲周围还有一个石刻,描述的不太清楚,在我们再三恳求之下,同意带我们过去,我们再让车把他送回去,到了地方,发现他说的就是是萧道生修安陵石刻。
(贾婧文)
前几年来的人员比较多,有特别来考察的“考古人员”,有一些老年团来参观,还有一些学生团。石刻有一个传说,那只头部破损的石狮子是因为损坏庄稼,雷公下凡,劈掉的。原来是一片稻田,还提到另一个石刻因为铁路修路,被炸毁。
(刘宇翀)
附:本章节所引图片
图03.01
图03.02
图03.03
图03.04
图03.05
图03.06
图03.07
图03.08
图03.09
图03.10
图03.11
图03.12
图03.13
图03.14
图03.15
图03.16
图03.17
图03.18
图03.19
图03.20
图03.21
图03.22
图03.23
图03.24
图03.25
图03.26
图03.27
图03.28
图03.29
图03.30
图03.31
图03.32
图03.33
图03.34
图03.35
图03.36
图03.37
图03.38
图03.39
图03.40
南朝陵墓石刻调研考察团队人员名单(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一、实地考察总队长:贾婧文学术指导:张云龙地方协助:冯老师男生组队长:魏驰男生组副队长:胡珉豪男生组成员:杜鸿渐,胡珉豪,刘宇翀,吕卓洋,魏驰,杨晨曦,周莫涵,周佩泽,周雨田女生组队长:李菲扬女生组副队长:陈雯玥女生组成员:陈雯玥,杜思言,高尚,胡雅珺,李菲扬,徐思佳,袁晓琪,袁晓筠,张雅璇二、报告撰写总编:贾婧文主编:李菲扬,魏驰副主编:陈雯玥,杜鸿渐学术指导:张云龙整理校对:胡珉豪,李菲扬,魏驰,周莫涵统筹审核:杜鸿渐录音转文字:贾婧文,刘羽翀参与编写人员:陈雯玥,杜鸿渐,高尚,胡珉豪,胡雅珺,贾婧文,李菲扬,刘宇翀,吕卓洋,彭景杨,魏驰,徐思佳,杨晨曦,袁晓琪,袁晓筠,周莫涵,周雨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