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记者走基层一线看变化
“脚底有泥,振兴有路”系列报道
年5月初,带着组织的嘱托、群众的期盼,肩负着光荣的使命,精准扶贫驻祥城镇人民政府驻存德村驻村工作队满腔热情地奔赴帮扶村。
按照“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要求,年5月,云南大理祥云县祥城镇人民政府、县自然资源局按照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正式启动了对该镇存德村的挂钩帮扶工作。
奋斗5年,过程艰辛。按照精准扶贫要求,云南大理祥云县祥城镇、县自然资源局在存德村开展了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策逐项实施。
风雨几度,终有所成。在祥云县祥城镇人民政府、县自然资源局上下同心的大力推动下,存德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两不愁”己实现,“三保障”有了保障,原始封闭的山寨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王正林到祥城镇督战脱贫攻坚工作说:“近几年来,存德、灰窑等山区村通过发展蚕桑、水果等产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人民群众生活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山区村最大的资源就是森林植被,加强了森林资源保护、护林防火的宣传,保护好森林植被。推进了厕所革命,建设好美丽乡村,村民们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祥云县祥城镇人民政府驻存德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罗玉州:“把心放在存德,把情融在存德,用存德人定位自己”。村民的每一件一件小事,都是我们帮扶工作队的大事,这几年来,我对这片土地也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存德村没有脱贫增收我们怎么好意思回去啊,怎么能对得起相信我们的群众呢。”
6月3日,记者随同祥云县祥城镇人民政府驻存德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罗玉州走进存德村深入采访该村的变化。
乡村振兴看祥云
存德村:真金白银投入真情实意帮扶
——祥云县祥城镇人民政府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罗玉州帮扶纪实
云南经济日报记者刘书贵
王石苍摄“驻村帮扶,需要用心,真抓实干,让老百姓得实惠。”这是五年来,罗玉州对驻村帮扶工作的深刻体会。扎根农村,满面风尘,肩上扛着责任,心里装着乡亲的冷暖。
“记住我的手机号,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大家办尽管给我打电话,只要我能帮到绝不推辞,我手机24小时开机,每周五是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集中召开的碰头分析会,无论是到镇里还是到县里为大家办事都可以……”这是祥云县祥城镇人民政府安监办主任、驻祥城镇存德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罗玉州入户走访经常念叨的一句话。
驻村以来,他牢记使命,不摆架子、不装样子,扎根农村、心系群众,克服艰辛,倾心倾情,奋战在精准扶贫最前沿,让自己的青春在这偏远贫困山村激情燃烧,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温暖和温馨,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为存德村奉献着自己全部的能量,用燃烧的激情温暖着每个村民的心田。
如今,走进群山葱茏的白龙潭村,陈泽光等几户农户不仅在山坡上建盖了“农家别墅”,而且还购买了农用汽车跑运输;全村家家有摩托车,户户有电视机,傈僳人家的生活就像白龙潭山上盛开的杜鹃花一样红红火火。
走进存德村,我们可以听闻到许多有关罗玉州倾心扶贫的事迹。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人居环境
当你来到祥云县祥城镇存德村时,你会被在这里驻村帮扶的罗玉州深深感动。正是他们的无怨无悔、辛勤付出,换来了存德村今天致富奔小康的新图景。如今,当你行走在存德村这个偏远山村时,你会看到的现代种养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善,经过美化、绿化、净化的秀丽山村与周边生态完美融合、相得益彰;你还会感受到村民为这一年鼓起来的腰包而喜笑颜开,向善向上的追求和热情悄然迸发。
存德村位于祥云县祥城镇,地处祥城镇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白龙潭自然村是傈僳族聚居村,全村共有69户,人,其中傈僳族人口人,占总人口的82.1%,贫困户8户20人,全村有法定耕地面积亩,人均耕地0.69亩。这里底子薄、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单一等问题成为严重制约当地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的“瓶颈”……面对一系列难题,作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罗玉州奔波于存德村的农户之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真情开展帮扶工作。
道路坑坑洼洼、村部破破烂烂、居民房低矮简陋、生活垃圾遍地可见;老百姓怨声载道,村干部们个个无精打采,对如何脱贫致富无从下手。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罗玉州现在回忆起当时看到存德村白龙潭自然村的落后情景还是感到相当震惊。
为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工作队决定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白龙潭自然村没有固定的党员及老年人活动场所和办公场所,村民找人办事只有四处奔跑。在与村“两委”班子交换意见后,说干就干,经过工作队多方努力奔走协调,投入多万元资金在白龙潭自然村建起了一个民族广场、党员及老年人活动场所和办公场所,村民在这里可以得到一条龙服务;村部广场干净宽敞,视野开阔,成为老人、小孩休闲的好去处。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一年到头喝脏水。”村民日常跟工作队唠叨得最多的就是路和水。因为缺水和交通闭塞,找不到“出路”的村民人心越来越散,年轻人只想外出打工谋生,留守家中的大多年老体弱多病,他们只能靠传统农作物换取日常生活费,年收入少,因交通不便,村民种植的农产品外运只能借靠人力,效率极低,导致村民积贫积弱,陷入一个无限循环的怪圈。
为解决村民生存发展“出路”的燃眉之急,工作队在白龙潭自然村实施了路、水、电、讯、住房和环境改善六大扶贫惠民工程。五年来,全村共投入扶贫资金多万元,新修通村水泥路6公里,新建储水池2处,铺设水管6公里,太阳能路灯22盏,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安装变压器2台;6户16人集中搬进了新家,实现了“安居梦”;。
“再也不用一出门就在泥巴里趟了,编的竹扫帚也不用自己扛出去了,现在看着白花花的自来水哗啦啦从龙头里流出来,感觉口袋里充实了,生活也越过越有滋有味了。”走访途中,一对正在自家蚕房劳作的老夫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陈有富老人一家住在村口,两个儿子外出打工,两个儿媳带着孩子与老人同住在一个院子里,一家人和和美美、互敬互爱。儿媳妇们外出做活时,两位老人就帮忙照顾孩子,做做家务,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而儿媳妇们对待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爹亲妈,在家休息的时候,陪老人看看电视、唠唠家常,让老人家感受家的温暖。在家中的蚕房,一家人捡捡桑叶喂喂
组长谷桂芬说:现在我们村子里家家户户的敬老爱老工作都做得很好,几乎没有出现过相关的纠纷,乡风文明了,我们这方面的工作负担也在无形中减轻了。
走在村间道路上,以往随处乱堆的秸秆杂草不见了,乱丢乱放的垃圾不见了,无论是主干道还是村间小巷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洁洁。在村民谷志华家的小院里,老两口正在打扫卫生,他介绍说:我们村实行村民自治之前,大家打扫卫生就只扫自家家里,对于公共部分不仅不管,而且还不爱护,随处乱丢乱倒,村民自治以后,大家观念改变了,积极主动参与“三清洁”工作,大大小小动手出力,共同维护环境卫生,打造干净、整洁、美丽的新家园。
组长谷桂芬介绍,以前,村里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比较传统、单一,生产力较低,大家都忙于基本生活,无暇顾及其它。随着蚕桑、水果产业的发展,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年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在存德展开,该组也积极开展宣传、组织、动员,鼓励群众主动参与。年6月,白龙潭自然村完成了村民自治试点组织机构创建工作,选举产生了自然村监事会和理事会,并建立完善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章程,村规民约和专项管理制度等自治制度。经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现在的白龙潭自然村生活更好了,环境更美了,民风更淳朴了,乡风更文明了。
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好事,让贫困户感受着春天般的温暖,许多动人的故事在村民中口口相传,受到交口称赞。
发展特色农业增加群众收入
群众要脱贫,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驻村工作队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驻村帮扶的核心要义,狠抓产业发展、创业就业和“两房”建设三大任务,使贫困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村民汤成龙说:“我们村的气候条件各方面都相当好,养出来的蚕茧品质很好,各地的来收鲜茧的老板很多。”村民谷贵明表示,今年自家的蚕茧收获公斤,收入7千元左右。
村民李树丽笑着说:“今年的春蚕品质挺好,我们家养了四张,每张都收了50多公斤。今年蚕茧的收购价格也比往年都高,每公斤收购价53.5元。今天一大早我们家人就忙着摘蚕茧,刚收的蚕茧就卖了1万多元呢!”
据了解,存德村的蚕桑产业发展较快,现在已有桑园面积多亩,养蚕农户余户,年产值达到60余万元。
今年,白龙潭自然村全村预计可产春茧10吨,以当前市场价格37元每公斤测算,总产值可达40万元左右,平均每户增收不低于元。受疫情影响,虽然春茧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每公斤下降了15元左右,但群众发展蚕桑增收致富的信心依然很足。
目前,存德村已有桑园多亩,养蚕农户余户,年产值达到多万元。挂包单位和村组动员帮扶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栽桑养蚕,在今年的春茧收购中,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均每户增收元。
在五年的驻村工作中,罗玉州始终践行为民宗旨、勤谋为民实事,用行动排解民忧,用真情暖民心,得到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肯定,也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了一个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