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崖城遗址,读不尽的历史与文化

白崖城,又谓彩云城,或文案洞城,俗称红岩古城。白崖城遗址位于弥渡县红岩镇西北2公里处,古城村左前方,定西岭南隅,迤西古道北侧。白崖城始建于蜀汉,为白子国都城。唐天宝十一年(公元年),南诏王阁罗凤“设险防非,凭隘起坚城之固”,重新修建了白崖城。《蛮书》载:“白崖城在勃弄川”,其城“依山为城,高十丈,四面引水环流,惟开南北两门。”是通往南诏腹地的重要门户。遗址面积达多平方米,曾出土古砖瓦、青铜器,是研究白子国历史的重要遗存。年公布为弥渡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公布为大理州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年公布为云南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金殿窝,位于白崖城东北,今古城村旁山坡上。“金殿窝,大历七年阁罗凤新筑也。周回四里。城北门外有慈竹丛,大如人胫,高百尺余。所造大厅,修廊曲庑,厅后院橙枳青翠,府临北墉《云南志》(唐·樊绰)”。金殿窝遗址今遗存夯土城墙,城周长米,墙基宽6米,顶宽4米,还有“旗墩”、“跑马场”、“洗马塘”。遗址上出土大量有字瓦。其字形、瓦质都与南诏时期所建造的其它遗址上出土的相同。年公布为大理州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年公布为云南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多次到过白崖城、金殿窝遗址,试图从史籍史书的记载中,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文献中,满地有字瓦的碎片中重拾往昔,追寻逝去的历史。

史籍中的白崖城、白子国

史书有关白子国的记述:明代诸葛元声著《滇史》载:“苴颂(传为张氏始祖)始居白崖,因号白国,又号大白国,再传而昆弥氏代之,是为僰国。”《僰古通纪浅述校注》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年),遣张骞……通道南滇,册封哀牢夷第八族牟苴颂四世孙仁果为滇王。”都白崖(今弥渡红岩),建白崖城,号“白子国”。元代张道宗撰《纪古滇说集》、李京撰《云南治略》,明代杨慎著《滇载记》、顾祖禹著《读史方舆记要》,以及清代倪蜕辑《滇云历年传》等等,都或多或少载有关于白子国的内容。

现代著名史学家向达先生考察了诸种云南地方史料之后,在其于年初版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写有《南诏史略论》一文,对白子国有过一番较有代表性的描述:“据说九隆氏八族四世孙名仁果,生当汉代,传十七世至龙佑那,蜀汉建兴三年(公元年),诸葛武侯南征杀雍闿以后,遂以龙佑那为酋长,代替雍闿统领诸部,赐姓张氏,是为有姓之始,乃建白国,龙佑那之十六世孙张乐进求,受唐封为大将军云南王。至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年),张乐进求禅位给南诏蒙氏细奴逻,于是,南诏蒙氏遂代白国张氏而兴,立国号曰封民。这将白子国的源流表述得清清楚楚。”

年,费孝通先生曾到弥渡进行过实地考察,其后,他在《大理历史文物的初步察访》中写到:“我们到弥渡听说在红岩古城村有个白王城。我们想这可能是白崖国的古城。老乡还指得出古城遗址,现在是一片整齐的豆田。我们反复察看,发现不出任何文化层。如果传说有据的话,埋得一定更深了些。”另外,在今红岩镇东部,仍有“白坟”、“白坟梁子”的地名,可惜无从考证其与白子国的关系。

张乐进求逊位

约在大理国时期产生的古佚书《白古通记》云:“当唐贞观世,张乐进求以蒙舍酋细奴逻强,遂逊位焉。”寥寥数语而已。

而后来在《白古通记》之上又衍生出的《僰古通纪浅述》对此就记述得较详备:“僰国酋长有张乐进求者,为云南诏,都白崖,闻观音命细奴逻为国王,其心不怿,乃嘱诸部酋长,同约细奴逻,具九鼎牺牲,诣白崖铁柱观效于天,卜其吉者而王之。众皆悦而从之。祭毕将卜,忽有布谷飞在细奴逻右肩,连鸣大鸣于细奴逻者三,返于白檀香树上。众皆惊服,不服占卜,而咸顿首,请细奴逻登国(王)位。时张乐进求知天命有感,遂避位于逻,而以其女妻之。”又说:“诸葛亮南征至此,以洱海地区9个县设置云南郡,治于云南县,就是以白子国的首领为大长,封为‘西洱河侯’,利用他来联系西洱河诸部落,以此成为云南郡的社会基础,白子国的首领也就成为各部落共同的酋长,称为云南国诏,即云南郡王。”

方国瑜先生提出:南诏蒙氏以前有白子国,南诏继承了白子国的文化得到更大发展的观点。

林超民在研究了《南诏史画卷》后在所著《白子国考》张指出:南诏立国以前,洱海地区确有“白子国”亦即“云南国”的存在。“白子国”与“张氏禅让”并非纯粹虚构的神话。在对“僰侯国”进行了探究之后指出:从东汉晚期起,僰人就从米提郡逐渐迁往洱海地区,定居于洱海东南的今大理凤仪、弥渡、祥云、姚安、大姚等县,《华阳国志·南中志》称他们为“下方夷”。他们以白崖(今弥渡红岩)为中心,形成一个较大的酋邦,这就是《白古通》系史料所说的’“白子国”。因白崖地在云南县(今祥云、弥渡、宾川)境内,所以又称为“云南国”。

20世纪60年代,台湾学者李霖灿发表《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一书,完整地公布了《南诏图传》、《张胜温画梵像卷》以及《维摩诘经》等南诏大理国的文物资料。按照其中《南诏图传》卷末的题记,画卷题记说“云南国诏(王)为张乐进求”,由此可知云南国不是南诏国,而是张氏国。我们知道该《图传》是按《巍山起因》、《铁柱记》、《西洱河记》及《国史》等典籍制作的。显而易见的是《巍山起因》、《铁柱记》、《西洱河记》是关于南诏建国的史书,值得研究的是《国史》,即画卷题字又称《张氏国史》这一部分。众所周知,南诏为蒙氏所建,可见《张氏国史》所记并不是关于南诏的史事。

正史中为什么没有白子国的记载

现在所见《白古通》从汉代的仁果到三国时期的龙佑那,再到唐代的张乐进求,世系如此清晰、存在时间又如此长久的白子国,为什么不见于任何一部正史,在中原王朝的文字记载中找不到白子国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呢?

史书说诸葛亮建兴三年(公元年)南征时赐龙佑那张姓,封王,立国,那么,至公元年张乐进求禅位于细奴逻,白子国在西南地区(洱海区域)也存在了余年,但这些情况不仅在中原典籍中不见片言只语,而且西南地区重要史志《华阳国志》之《南中志》中亦见不到相关的内容,而地方性史志所记有关白子国的内容,基本来自于《白古通》,《白古通》原著用“白文”书写,早已失传。

师荔扉先生(师范)临终前为《滇系》补写的一篇很重要,也很有名的后记“书《沐英传》后”,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最重要的史实,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南诏、大理国五百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在中原史册上书之甚少;南诏、大理国五百多年的地方文献为什么只字无存?追根溯源,均在于明初傅、蓝、沐三人不将收复云南视为“光复旧物”,而贪天之功为“手破天荒”,将“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都“付之一烬”,企图以此掩埋、扼杀云南地方明以前的全部历史!

对于明以前云南地方文史资料的奇缺,人们早已心知肚明,但一时又找不出明初劫难的实证。今《大理丛书·金石篇》载有立于明永乐十九年的《赵州南山大法藏寺碑》,碑载:“洪武壬戌春,天兵入境,经藏毁之。余等佥岁之中救得二千许卷,安于石洞。”碑中“毁之”、“救得”、“安于石洞”,寥寥数语,清晰的勾勒了这一劫难的实况。朱元璋本人出身佛门,在全国立“僧纲司”加以倡导、保护佛教。傅、蓝、沐三人对佛教经藏,尚且毁之不顾,那么其他“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当然难逃劫数了。

《通典》卷《边防三》载,初唐时洱海地区有“数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民族学会白族学学会副理事长李缵绪先生说:“这个白子国如果存在的话,那也是在大大小小氏族部落基础上形成的,属于部落联盟一类的社会形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正因为如此,所以《通典》提到杨、李、赵、董这数十姓中的大姓,却没有提到张姓,从中也可看出当时白子国的影响力并不大。”这样的推测,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张乐进求与蒙细奴逻

唐太宗贞观年间,以洱海区域为中心的南宁州西部地区发生了几件关系非常微妙的大事。唐太宗采纳刘伯英的建议,命右武侯将军梁建方率巴蜀十三州兵征伐松外诸蛮。梁建方恩威并施,降服松外蛮多数首领,设置牢州,领松外、寻声、林开三县。随后,梁建方又派出一支部队,从嶲州出发,行军千五百里,突袭西洱河地区,降服了西洱河蛮首领杨盛。唐封白子国主张乐进求为首领大将军。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年),蒙氏细奴逻要张乐进求“禅位”,由于白子国既小且弱,因此蒙氏细奴逻轻而易举就取代了张乐进求。白子国主张乐进求“禅位”于蒙舍诏主细奴逻。蒙舍诏取代白子国占据白崖地区,就是因为白崖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较为特殊。蒙舍诏占据了白子国的白崖地区后,再并河蛮,灭五诏,统一洱海地区。永徽四年(年),蒙舍诏主细奴逻遣使朝贡,唐高宗赐细奴逻锦袍。从此,蒙舍诏开始了与唐朝的来往。

弥渡境内重要的古驿道

樊绰《蛮书》云:“白崖城……正南去开南城(今景东县)十一日程”。该驿道北段从白崖往西,经桥头哨,跨天马关桥,越昆弥岭(定西岭),过赵州而达龙尾城(今大理市下关镇)。此段古道后来也是滇缅公路在弥渡县境内的主干线,沿途尚可见到明代的摩崖石刻及古桥等遗迹。该驿道南段从白崖到迷渡(今弥城镇),西跨迷渡桥即上景东大道,经果子园、龙华寺、堡子(或跨姚旗营桥),汇于周伏营、高旗营、大庄哨,跨云津桥(八孔桥),过腰惠铺(今加会邑),登景东山坡,进入密祉坝子,经密祉铺(今文盛街),过凤凰桥,到安乐铺,翻二台坡,便进入定边县(今南涧县)境内,再南行到达开南城(今景东县)。

围绕此古驿道,白崖是洱海区域与滇池区域东西相连的主要通道上的重要据点之一。白崖往西经渠敛(今凤仪镇)可至龙尾城,樊绰《蛮书》卷一:“(白崖驿)至龙尾城一日。”白崖往东,过清华洞,至云南驿,继续往东经沙桥、曲驿、安宁,至滇池区域。

元代郭松年所撰《大理行记》载:“中庆(元代昆明城)距大理城,西顾里有千,历府治一、曰威楚(今楚雄),州四、曰安宁、镇南(今南华)、云南(今云南驿)、赵州(今凤仪),县三、曰禄品(今禄丰)、安边、白崖(今红岩)皆三府支属。镇南而有雄岭即大理之境。出行七十里有甸焉,川原坦夷,山势回合,周二百余里,乃云南州也。……又西行三十余里至品甸(今祥城镇)。……又山行三十里至白崖甸,……又山行四十里至赵州甸,即赵睑也,……出州治,十五里,……川行三十里至河尾关(今大理市下关镇)。”

郭松年所记录的这条古道,应与唐朝时的情况相去不会太远。占据了白崖,往西可迅速至洱海,往东可与姚安、弄栋相联系。蒙舍诏统一洱海区域的出兵地之一,也是白崖。

细奴逻避难耕于巍山

密祉在白子国与南诏王国的兴起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史家足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